民主与法制网:药品不良反应缘何屡屡噤声?

  核心提示:面对药品不良反应,应如何回应如何担责、对患者如何赔偿等一系列问题,拷问着医院与药企等各方。

  是药三分毒。药品可以治病,但也可能因其副作用而“致病”。

  近日,重庆冉先生与主治医院、药企对簿公堂。表示他服用抗乙肝药物阿德弗韦酯药3年多后,身高变矮、骨质软化、查出肾小管酸中毒。他觉得是服用该药物导致。但主治医生始终不闻不问两家药品生产厂家也没有出面回应。

  面对药品不良反应,应如何回应如何担责、对患者如何赔偿等一系列问题,拷问着医院与药企等各方。


个案:治乙肝却治出骨质疏松

      2008年,冉先生因乙肝在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进行口服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其间先后服用过天津药物研究院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代丁以及葛兰素史克(天津)有限公司生产的贺维力。

  从2010年10月起,冉先生感觉双肩痛、腰痛、膝关节、髋关节痛伴双下肢无力,先后跑了多家医院,诊断结果都是风湿。直到2011年8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确诊为肾小管疾病(范可尼综合征)、骨质疏松。

  经过治疗,冉先生带药出院。“我是坐着轮椅出院的,出院服药3个月后康复,才慢慢离开了轮椅。” 冉先生说。


说明书惹的祸?

     出院后,冉先生慢慢康复,但他始终觉得自己的逆生长与服用阿德福韦酯有关。他专门问过给他开药的那个主治医生。医生认为不可能,让他继续吃药。“虽然觉得应该相信医生,但我心里感觉一直不踏实。”

  今年4月2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64期): 警惕阿德福韦酯的低磷血症及骨软化风险》。冉先生发现,这个通报提到的肾功能异常、范可尼综合征、骨软化症等症状,竟然和他的不谋而合。

  无独有偶。公益人士雷闯介绍,他从去年到现在至少被三名患者反映服用抗病毒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

     其中一名北京的患者服用了7年的阿德福韦酯后低磷软骨化病,另外一名湖北患者反映自己服用乙肝抗病毒药物素比伏(替比夫定)三年后出现肌肉痛、萎缩,但开药的医生从未提醒过类似不良反应风险。

  “药品不良反应还未获重视,身边不少乙肝患者反映他们去就诊时,医生并未提醒那些可能的不良反应,而密密麻麻的说明书往往会被忽略。药品不良反应概率虽低,但一旦发生在个人身上就算百分百的灾难。”

发现药物不良反应怎么办?

  不过,对于像冉先生这样的患者,这个通报来得还是迟了些。

  实际上,在2009年版本的代丁说明书中,没有提到低磷血症及骨软化,只是说明可能导致乏力、鼻咽炎、头晕等症状。

  而当发生说明书之外的不良反应症状,医生往往不会主动监测。

  按规定,如果患者在服药后发生了任何可疑的不良反应,医生应向医院药剂科反映情况,并上报给药物监管总局。但是医生或医院往往担心会带来医疗纠纷,引发医疗伤害赔偿问题,因此千方百计隐瞒不报。

  冉先生还发现,在《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64期》:警惕阿德福韦酯的低磷血症与骨软化风险)中显示,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共检索到阿德福韦酯引起骨软化的不良反应报告21份,案例中最小年龄29岁,而冉先生当时只有21岁。他觉得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中可能未包含自己的案例。他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天津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及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申请公开他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信息。“向四部门申请信息公开,也是想相互印证,是否有隐瞒信息。”


谁该为药物不良反应买单?

  就在冉先生把自己的故事发到微博后,也收到了很多有相似经历的病友的回复。“他们有的仍在吃这两种药,还不知道这个药的副作用这么大。”

  有关数据披露,每年全国至少有250万人发生较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因药物不良反应造成的死亡人数达到20万人。

  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及时上报,确保用药安全,已经迫在眉睫。

  目前,冉先生打算跟药物厂家和医院沟通,希望对方能赔偿自己此前治疗的花费,但至今未果。“患者的损失需要自己承担,还是压力太大”。

  在国外,有些国家建立了药害救助基金,患者因为药物不良反应造成损害的,从基金中进行补偿和救助。